“七孔老橋”,是我對位于現今衡水市區的安濟橋、市區居民俗稱的“老橋”的叫法。因為前幾日沿滏陽河岸邊美化了的河堤路騎行,騎到老橋處停下,觀察老橋整修后的新姿,拍了一張完整七孔的照片后,而萌發出來的專屬于我自己的稱呼。


臨水而居,是古人的聰明選擇。古老的滏陽河,沿岸有不少古代村落、城鎮,最早的“桃城”,后來的衡水鎮,就灣在了滏陽河一小段“之”字型的“橫撇”內側。所以,自古至今的滏陽河,是從南至東兩面整一半包圍滋潤著生活在衡水市主城區的歷代居民的。


臨水而居,自有水資源的便利。聰明智慧的衡水人民也不負滏陽河水的恩惠,開發水路,貿易通達,直抵津京。更利用滏陽河水的甘甜水脈,早在千年以前,便發明釀造了衡水老白干這一獨特的瓊漿佳釀,且歷久彌香,沉醉四方。


臨水而居,當然也有出行的不便。向西向北都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光明大道,平坦利行。而向南向東,則有河水且阻。而人的生活是全方位的,不可能只向北向西,還渴望向南向東。于是架橋,便成為民生要事大事。幸有開明民主負責的地方首腦,不辭辛勞、籌措資財、動用勞力,于1766年建成了安濟橋,至今已有257年。安濟橋東西橫跨滏陽河,便利東方出行。


新中國成立后,衡水加快了建橋進度。先后建起了干馬橋、衡水新橋、閘西橋等。


改革開放后,衡水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步伐,修路架橋更是發展所迫。在滏陽河上又先后連續建成了寬闊美麗的人民橋、前進大街橋、中華大街橋、育才大街橋、永興橋等。每座橋,車輛日夜川流不息,呈現著衡水的繁榮景象。夜晚,每座橋華燈閃耀,霓虹臥波,悠閑的市民徜徉橋畔,觀水戲魚,散步愉情。更有橋下流水潺潺,呈現一派現代都市氣息。


當一座橋承載久遠,便沉淀出了文化。而有文化的橋,就不僅僅是一座單純有型的物質橋,而成為連接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文化之橋、文脈紐帶。


安濟橋(老橋),我稱之為的“七孔老橋”,便是這樣的一座文化之橋、文脈之橋。交通早已不再是七孔老橋的責任,她的身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座座飛架在它上游下游的美麗新橋們,把四面八方的交通任務各自分解承擔了起來,恭恭敬敬地將七孔老橋奉為尊長,讓它作為歷史的見證,向每一個走近它的人,講述衡水的厚重歷史,燦爛文化。


仔細觀察七孔老橋,那石砌的七孔,如水中滾月,承接橋面。整座橋全是石材結構而成,墩實、厚重、凝練,完全是石頭的氣質、品位。


七孔老橋,更像是一位見多識廣的城市老人,端坐于古老的滏陽河之上,固守著一座村鎮、城市、民族、國家的過往,展望著美好未來。


作者:孟廣竹  編輯:李耀榮